夫妻一起看电影。看爱情片时回忆恋爱时光,看育儿片时担忧未来。恐怖片是让人分享亲密接触的好借口,动作片则是学习夫妻争吵技巧的优秀教材。即使看同一部电影,丈夫和妻子的想法也各不相同。因为喜欢的类型不同,所以不会有偏爱电影的情况。 -编辑者注-
“这样下去,连抓周都要用手机了”
和同事们聊天时聊到的故事。当宝宝到了可以自己抓东西的月龄时,就会对妈妈的手机产生兴趣。手机或遥控器。孩子不是说是父母的镜子吗?看着玩手机的爸爸妈妈、看电视的爸爸妈妈,宝宝们也会对这些产生兴趣。而这也是韩国,甚至是全世界宝宝们的共同关注点。我们的宝宝对这两样东西非常感兴趣,每次看到这些,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负罪感。
当然不会故意让他们看到手机。也不会每天开着电视。限制媒体曝光从某个时候开始就被认为是父母的责任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美国儿科学会对幼儿的媒体曝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。这些机构建议完全避免2岁以下宝宝的媒体曝光。我们的宝宝也在限制媒体曝光…每次想到这些又会感到负罪感。

爸爸妈妈已经沉迷于媒体了..

爸爸妈妈无法戒掉媒体,怎么能强迫孩子呢。在生下宝宝后,我才开始思考手机的危险性。于是看到了<社交困境>。这是2020年在美国制作的杰夫·奥洛夫斯基导演的纪录片。
我们每天都在智能手机中开始和结束一天。但是这部电影讲述了这种熟悉的技术如何操控我们的选择,甚至动摇社会结构。
电影以谷歌、推特、脸书、Instagram等前员工的采访开始。甚至包括了脸书“点赞”按钮的创造者和Pinterest的前主席。这些人说:“本以为是为了善良…”。“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”。“没有人会故意想要这样的结果”。
他们的揭露可能有些危险。因为IT公司所推动的技术对人类有害。这些人表示,他们的前公司正在建立一个人类被当作商品的大规模市场。人类被交易?难道不是为了让他们的应用在智能手机上更好地销售而发展的吗?

他们表示,我们所有的在线活动都在被监视、追踪和积累。我们打开应用程序时,看了什么图像、看了多久都会被记录。基于这些,他们甚至推测出我们的性格。是内向还是外向,感到多孤独。他们对我们的信息掌握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。
想想看,我和丈夫的Instagram动态被“宝宝”占满了。起初觉得很新奇。因为在养宝宝的过程中看过几次宝宝的动态,怎么会一直出现呢?想起当时兴奋地点击,心里不禁发毛。在搜索引擎上也是如此。因为买了很多婴儿用品,各种地方都弹出与宝宝相关的弹窗。丈夫和我只是觉得新奇。但是这部电影说,这是“相当”可怕的事情。
这些IT公司监视我们的在线活动并积累数据。然后基于这些积累的数据预测我们的行为。正在逐渐建立越来越准确的模型。然后在其中插入广告。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。
电影展示了一个案例,聚焦于一个因为对女朋友感兴趣而不看手机的男性。IT公司向这样的男性展示了诱使他点击的应用程序。“你的朋友泰勒已经注册了这个应用,欢迎他。”警报响起,男性立刻触碰手机。于是IT公司展示了他喜欢的女性的帖子,并大喊:“准备好看广告了。现在来看看蜡烛广告吧!”
想想看.. 婴儿用品广告太多了..
如果将其应用到我们夫妻身上,令人惊讶的是,这正是几天前发生的事情。因为看宝宝而不看手机的我收到了一个警报。“您可能认识的___正在使用Instagram。”看到头像,正是几天前在文化中心交换了联系方式的OO妈妈。我立刻触碰手机,进入那里浏览动态。然后之前只搜索却忍住不买的婴儿保温袋广告浮现在眼前。怎么回事?80%折扣?马上就要截止了?看到自己像被什么东西迷住一样下单,IT公司一定会大喊:“耶!钓到了!”
这样一来,智能手机被极端设计来改变我们的行为。让用户无法停止滚动。就像拉老虎机一样。朋友给你标记的通知,为什么朋友上传的照片却不显示呢?触动了人类心理的深处。“哈.. 我想点击一下。”
在消息应用中,正在输入的状态以“...”这样的省略号实时显示。这阻止了用户离开该应用。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,怎么能离开应用呢?就这样,我们成了实验室的老鼠。他们能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引导用户的真实行为和情感。剥削了人类心理的脆弱面。
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
看电影时,我不断思考。如果成年人的我们经历这样的事情,未成熟的孩子们又会经历怎样呢。这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吗?而我这一想法似乎被电影的下一个故事所回应,展示了青少年的样子。

电影展示了一个家庭的用餐场景。妈妈说:“让我们把手机放进有锁功能的盒子里,吃一个小时的饭吧。边吃边聊天。”孩子们无奈地递出手机。但是手机响起了警报。孩子们在聊天的同时也不时瞥一眼手机。然后,砰!女儿打破了盒子,拿出手机跑回房间。
当然孩子们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手机只是机器,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。但是等待“点赞”的孩子看起来很焦虑。
社交媒体深入到大脑深处,掌控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身份。用滤镜装饰自己,但却没有心理成熟度去应对周围人的批评。当然我们在进化中对周围人的批评产生了关注。但是我们进化到能够识别一万人的批评了吗?我们并没有进化到每五分钟就获得社会认可。青少年更无法承受这一点。
电影用数据告诉我们这种严重性。美国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急剧增加。这始于2011年和2013年之间,这段时间有10万名青少年女孩自残,每年住院。这段时间自杀率也上升。这正是社交媒体使用量增加的时期。
这样下去可以吗
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,我也看了几十次手机。按照他们的揭露,滚动了几十次。这样的我能对孩子说要克制使用智能手机吗。
然后,叮!咚!响起的手机警报。我不知不觉又拿起手机。看着丈夫发来的短视频,又叹了一口气。我们都这样…我能教孩子什么呢!唉!

这是一个令人烦恼的夜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