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於6月19日上映的<28年後>引起了觀眾的熱議。2002年電影<28天後>的正式續集<28年後>,由前作的導演丹尼·博伊爾(Danny Boyle)和編劇亞歷克斯·加蘭(Alex Garland)回歸,講述了(如標題所示)在隔離的英國28年後的景象。在憤怒病毒肆虐後,歐洲為了阻止病毒的擴散封鎖了英國大陸,英國人則依賴過去的類比技術來維持生活。<28年後>講述了一名男孩為了生病的母親而踏上尋找醫生的旅程。捕捉空蕩蕩倫敦的丹尼·博伊爾和亞歷克斯·加蘭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退化的文明景象,延續了《28天後》特有的陰鬱氛圍。
然而,這樣說來,2007年系列的第二部電影<28週後>可能會讓人感到遺憾。雖然<28年後>在開頭完全否定了<28週後>,但如果沒有<28週後>,系列的復甦可能會變得困難。而且在某些方面,<28週後>也展現了與同系列的共同點。為了迎接三部曲的開幕,特別是在<28年後>上映之際,整理了《28天後》系列的共同點。
不尋常的拍攝方式
DV → 16mm → iPhone

《28天後》系列一向選擇不尋常的拍攝格式。第一部<28天後>使用了DV,簡單來說就是錄影帶的方式。雖然如同“數位視頻”的名稱,與一般使用的錄影帶相比,畫質上更為優越,但在商業電影界卻並不常用這種格式。使用DV格式可以快速進行拍攝設置和進行(極端比喻的話,當膠卷相機設置時,DV相機可以完成拍攝),因此導演丹尼·博伊爾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捕捉到空蕩蕩的倫敦景象。此外,這種拍攝方式也給人一種接近“生存者視角”的感覺,展現了文明消失的城市的粗糙與現實。只是並非所有部分,電影中的某些場景是用35mm膠卷和8mm膠卷拍攝的。


五年後製作的<28週後>還是回到了膠卷拍攝。然而,並不是當時商業電影普遍使用的35mm,而是選擇了16mm。即使在2000年代拍攝<28週後>時,數位拍攝已經盛行,若使用膠卷,通常會選擇35mm。然而,<28週後>使用16mm是因為可以延續前作的粗糙質感,同時與其他格式混合使用能展現更具戲劇性的影像美感。順便提一下,丹尼·博伊爾在<28週後>的某些場景中也參與了拍攝B組的導演。

此次的<28年後>意外地使用了iPhone作為拍攝設備。雖然並不是僅用真正的iPhone拍攝,而是將可附加多種設備的支架上安裝電影用鏡頭進行拍攝。丹尼·博伊爾表示,這一判斷是考慮到拍攝解析度已經可以達到4K的移動設備性能,以及拍攝地點的特殊性和設備的可移動性而選擇了iPhone。
家庭的故事,主體性的孩子們
父女 → 父子女 → 母子


在恐怖電影中,家庭敘事通常是極端的。要麼完全排除,要麼作為引發感動的元素使用。《28天後》系列更接近後者,與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將孩子們置於故事的主導地位。在恐怖電影中描繪父母與孩子時,通常會呈現成年人需要保護孩子的情境,展現成年人的責任感或罪惡感,而這個系列則特別展示了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場景。<28天後>中是法蘭克-哈娜父女,而<28週後>中是唐-塔米·安迪家庭。此次新作<28年後>中,兒子斯派克更是成為整部電影的主角。這種《28天後》系列的特點是扭轉或顛覆了恐怖電影的常見陳詞濫調。

然而,這種特點其實不容易被視為優點。第一部中法蘭克的敘事堆砌得相當出色,展現了戲劇性的高潮,而<28週後>和<28年後>則有不少反應認為將孩子置於前面所獲得的比失去的要多。特別是<28週後>中,能拯救全世界的孩子,說好聽是勇敢,說不好聽則是無謀,反覆製造出讓觀眾感到不安的情境。<28年後>同樣在斯派克成為主導的情節轉折點上,對那一刻及之後的情況反應分歧很大。雖然這種特點更接近缺點,但卻無法否認是《28天後》系列最具代表性的共同點之一。